关于婚姻,这是我能做到的最大的改变和不妥协(2)
别怕吵架,但吵架要解决问题
夫妻没有不吵架的,但如果能做到“吵完架整个人都神清气爽,家庭气氛也都变得格外和谐”,那便是“正能量”的吵架,做到了给婚姻定期排毒的功效。
实际上,吵架确实有技巧,从情绪表达到语言艺术,从“不揭短儿”到“对事不对人”,从要学会“充分表达感受”而不是“肆意发泄情绪”……这些可以由专家写成论文,但我们闺蜜间传达的最最重要的一点是——吵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,要明确讲要求。
别高估男人的智商,你的心思他真的猜不到的。千万别把你的要求建立在让他体会让他猜的基础上,婚前,那个绷紧所有的神经取悦你的愚钝男人或许还能猜到一二,婚后放松下来,可就完全不去猜了。
要想通过吵架得出一个答案、明确一个规则,那么你就要直接的告诉他:我要怎样;怎样能让我满意;有什么方法能更好。所谓“直接的告诉”不是“你一点都不在乎我了!”,而是“你能不能像以前一样接我下夜班?”;不是“你从来都不管孩子!你永远都不做家务”,而是“你需要每周接送一次孩子,陪他做两次作业,每天负责刷碗”。
活出生命的秩序和界限
这是一个很重要的、压轴的,也要关起门聊的话题。因为那些“我是为了你好”、“家就不是讲道理的地方”、“父母的事就是你的事”、“你的事父母怎么能不管”、“没有你我活着有什么意思”、“你听话我才开心”、“你考上好学校我才荣耀“、“我一无所求,只要你好”等等等等如“圣母颂”、“道德经”一样根深蒂固的伦理观念让大家一面深受其害,另一面又随时拎起来当成武器去攻击和胁迫亲人。
如果你仔细看那些婚姻、家庭、育儿里的矛盾,不难发现这三个永远的主旋律:
1、儿女婚恋受到父母干涉苦不堪言
2、父母给儿女买车买房、看孩子压力山大
3、老人教育第三代的方式作为孩子父母无法接受,引发家庭矛盾
其实这三个问题所反射的,正是中国家庭没有界限概念的一笔糊涂账。
婚恋是成年子女个人的事,父母要干涉;结婚之后,买房和带孩子本是这对年轻夫妇自己的事,却被他们天然认为就是父母必须尽到的义务;在第三代问题上,老人只是看望和疼爱的角色,但一方面,一些老人强行掠夺作为孩子的父母的养育权利,另一方面一些老人又无奈地被强加了照顾、看管、教育甚至物质上的养育的义务。
在这一片混乱中,当第三代教育出现问题,年轻夫妇要捍卫自己的权利时,却通常忽略了自己压根没有承担自己该承担的独立育儿的义务。说到这儿,我想起我在网上关注的几个儿童教育专家,包括陈禾老师和王人平老师,他们每天从早到晚面临最多的一类问题就是“老人如何如何娇惯孩子没有规矩不讲原则,自己和老人没法沟通,家庭气氛一塌糊涂”,谈到这个问题,他们的态度空前一致、掷地有声、非常解恨——父母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,你既然把孩子仍给了老人,就没有资格去指责老人的不是。
在我们的家庭中,永远不分彼此,没有“你的事”和“我的事”的概念,没有“父母家庭”和“自己家庭”的概念,甚至在父母子女关系、夫妻关系中,也没有“独立人”的概念。角色不清,没有界限就产生了很多亘久的矛盾——缺乏彼此的尊重、不知道如何拒绝、彼此责任义务纠缠不清,一方面都渴望自由和独立,另一方面又无限地把控制和依赖强加给别人。
所以,想有个独立和谐的家庭关系,先要主动凭智慧和勇气去绕开生活中的“雷区”,而不是去挑战它。
首先,在心里去好好区分一下哪些是自己的事,哪些是别人的事。关键词如下:自己家庭、父母家庭、自己的钱、父母的钱、丈夫是不是独立的人、自己是不是独立的人,孩子是不是独立的人(未成年孩子有没有独立人格)、夫妻共同的义务和权力是什么、经济的独立和共担是如何……
说到这里,一群闺蜜们马上做一个排列的游戏——丈夫、孩子、自己、父母,怎么排列?那天得到的一致答案是:
作为女人,先把自己理顺,发展好。
丈夫不应该参加排序,他是独立的个体,也是“战略合作伙伴”,负责一起把家庭和孩子安排好。
父母有自己独立的生活,尊重他们的选择和独立性,也要避免他们对自己家庭的过多参与和干涉。
夫妻一起把彼此的父母照顾好。